9月12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。
从金融总量数据来看,8月末,广义货币(M2)余额同比增长8.8%,比上年同期高2.5个百分点;社融规模同比增长8.8%,比上年同期高0.7个百分点。8月末,社会融资规模和M2同比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,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略高一些,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。
总的来看,今年以来,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,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数据显示,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较上月提升0.1个百分点,其中,PMI生产指数较上月提升0.3个百分点至50.8%,制造业生产扩张加快。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0.3%,较上月提升0.2个百分点,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。受“抢出口”效应减弱等影响,8月份对美出口有所回落,但对东南亚、欧盟、非洲等地区出口仍维持两位数增长。市场普遍预测,全年经济有望顺利完成5%左右预期增长目标,金融市场表现也反映出市场信心较好。
护航经济平稳运行,下一步宏观政策将如何发力?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当前,宏观政策思路高度重视惠民生、促消费,对一些见效慢但有利于长远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举措,现在正是窗口期,可尽早推动落地。例如,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加大对促消费、惠民生的保障力度,完善财税制度,加大二次分配力度,改善财富分配结构等。在金融政策方面,也应从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高度,把握未来政策主线,既要继续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,也要防范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。
前期推出的以旧换新政策取得较好成效,8月份个人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叠加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的推动,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。另外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一揽子房地产调控政策,包括放松非核心区域限购要求、调整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等,更好满足了居民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近期,育儿补贴政策、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陆续出台,中国人民银行还新设立了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工具等,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提振消费信心,挖掘有效消费需求。同时,供给端也在不断提升行业治理水平,近期有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重点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的整治,也有利于促进供求平衡,推动物价水平回稳。
未来,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,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,财政政策也会积极发力,综合施策推动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。中长期来看,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,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加均衡,经济循环也将更加顺畅。
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,宏观政策要进一步聚焦深层次矛盾,推进关键领域改革,如加强社会保障、健全政府债务管理、优化税收制度等,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助于经济长期行稳致远,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、促消费的作用。
创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